RPA应用背景随着通信网络与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业务流程越来越复杂,跨系统沟通越来越难,重复性、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带来了如下问题:首先,员工受困于事务性工作,无暇关注更有挑战性、创造性和更有价值的工作,导致员工的成就感、获得感不强。其次,为快速获取网络运营、业务数据,日常运维中涌现大量定制化报表需求,而IT支撑能力、资源有限,无法灵活满足;员工想自主开发,但开发门槛太高,大多望而却步。
再次,敏感业务数据人工暴露所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企业必须尽量缩小人与敏感信息的暴露面。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RoboticProcessAutomation),是通过软件模拟人在PC上的操作,按规则自动执行流程任务。作为一种软件技术,其技术核心能力是模拟、代替人工劳动。与工厂中物理形态的机器人不同,机器人替代的是工人的体力劳动,而RPA代替的则是办公室员工的部分脑力劳动。RPA的前身是RDA(桌面自动化),未来的演进目标为IPA。RDA只能协助单个用户完成单个流程,需要有人介入,且只能部署在本地;RPA通过模拟人的操作实现了流程自动化,提供了无人参与能力,部署方式、编排能力更加丰富。IPA是将AI能力融入RPA,使RPA不仅能模拟人的操作,而且学习人的操作过程,具备推理能力,实现了业务流程智能化。
RPA工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技术无关性和非侵入性,即不需要更改应用系统底层代码或应用系统的接口,即可实现业务流程的编排;二是灵活性,依托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对组建的托拉拽,快速构建业务流程;三是准确率和安全性更高,它基于既定的规则处理业务,理论上可以达到100%的准确性,同时部分敏感业务由机器人代替人进行处理,有效减少了违规风险;四是工作更加高效,可以7*24小时连续工作,不会因为疲倦、懈怠、分心等因素降低工作效率,同时考虑合理编排机器人工作日程表,以充分发挥单个机器人、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协作效率,提升工作效能。
因此,RPA工具适用于数据量大、重复度高、规则明确、跨业务系统、高人力成本的业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