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助力破解四大困局
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都在影响着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力,而传统的信息化组织方式和系统建设方式在面对种种变化时,往往捉襟见肘。以下,笔者总结了当前信息化所面临的四大困局以及RPA如何助力破解对应的困局,并分析其与传统信息化实现方式不同。
(一)信息化的需求沟通变得越发冗长和复杂
金融企业所建设的信息系统越来越集中,应用功能越来越后置,使用这些系统的最终用户是战斗在一线的业务人员,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直面市场竞争,其对系统的功能优化和流程改进理应是最有发言权的。但事实却是其所反馈的业务需求必须要经过层层筛选,在各种领导把关和需求归并后,才能反馈到主管部门,然后由主管部门再反馈给信息科技部门。整个反馈和沟通过程链路冗长,需求的表达也会变形,即使需求最终被采纳,也错失了其价值的时效性,甚至为此丢失了客户或市场。再加上科技部门必须考虑系统变更所带来的影响,最终需求难以实现或者延期实现。长此以往,基层工作人员逐步丧失了对系统优化改进的想法,被动迎合系统的要求,而忽略要求是否合理。
由于大多数适合于RPA自动化的处理需求都来自于基层员工的日常操作,所以这些需求天然就是由基层员工提出的,高层管理部门既不了解这些操作细节,也不必强行对需求进行合并和筛选,只须给出建设性的意见。RPA的实施具有简单易用、灵活弹性的特征,在CoE(RPA卓越中心)的指导下,可以完全交由基层团队完成自动化流程的实施和交付。因此,RPA的需求凭其短、平、快的特点在基层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中快速传导,以最高效的方式满足基层业务人员的流程操作需求。即使未来业务规则改变或操作方式发生变更,借助RPA的基础平台能力也更容易适应这些变化的。
(二)系统的变更和维护难度不断增加
科技部门每年会接收到大量业务部门反馈的系统优化需求,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完成系统的改造和优化,是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另一道难题。当前,金融机构中应用系统的功能复杂度高、技术呈现多样性、相互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让科技人员很难找到优化改造的切入点。即使是一个微小的系统改动,都可能需要巨大的工作量,以及带来很高的变更风险,更不要说上线之前还要完成所有回归测试,才能确保变更质量。以上原因会导致信息科技部门在接受系统优化和变更需求的时候容易瞻前顾后,最终无法及时满足业务部门的变更需求,从而导致了业务部门对原有的系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由于RPA是一种非侵入式的集成技术,即通过模拟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的方式来完成自动化处理,既不会影响原有应用系统底层的源代码和数据库结构,也无需原有系统开放API接口或是改造接口,从根本上避免了系统变更所带来的影响。另外,由于RPA所实现的流程仅限于该流程本身,替代原有的人工处理步骤,而不涉及其他业务领域,从而把风险程度降到最低。由于RPA具有敏捷快速实施的特点,所以利用RPA来实现界面操作的流程集成,其维护风险和维护成本都是相对较低的。
(三)原有系统与内外部的互联互通难度增加,各方协作也变得愈加困难
金融企业中的应用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系统集成工作,尤其是与外部第三方的集成,远比企业内部的系统集成难度大。当第三方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接口,或者服务接口无法满足要求时,都需要通过调整自身的系统来迎合对方,快速作出应对。通过修改接口或服务的字段就可以完成简单的调整,而复杂的调整则需要修改系统的内部功能才能适应,这又会带来变更风险。即使能够实现系统集成,双方还要面临业务规则不统一、数据标准无法确定的情况。所以,在无法实现系统对接的情况,通常只能依赖业务人员的手工处理,并通过Excel和电子邮件保持双方的信息沟通。而RPA恰恰在传统的系统集成和人工手工操作二者之间找到了一种中间状态,既保留了各自手工业务操作的特征,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不同业务操作的串接,从而避免在双方流程串接过程中的矛盾。如果双方可在业务规则上达成一致,在无需开通接口和集成测试的情况下,则利用RPA就可以完成流程串接;即使双方在规则和标准方面未达成一致,RPA也同样可以辅助流程串接,允许双方保持分歧,只是把部分数据转换和规则配置的繁复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内外部衔接所导致人力工作量。
(四)对技术人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难以培养IT通才
即使是当今市面上的流行技术,也没有哪个从业者能够做到样样精通,更不用说面对多年不碰的遗留系统了。再加上企业内部的人员更替、支持厂商的变化,对科技人员来说,系统优化和变更成为了一种高挑战和高风险的工作。即使业务部门和科技领导有决心推动改造系统,但在科技人员的工作执行层面上仍然会遇到很多阻力。长此以往,针对很多老旧系统或者不熟悉的系统,只能选择不再去调整,而是构建一套新的系统来替代。但构建新系统所需要的周期和成本,对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而且新的系统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RPA是一种易学易用的低代码或无代码式的技术平台,一些略懂IT的业务人员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配置想要的业务流程,大大降低了技术的学习门槛。同时,RPA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可敏捷实现流程串接和系统集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客观上也屏蔽了各种系统中异构技术的复杂度,通过用户页面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流程自动化,而不必探究各种系统所使用的各类技术手段细节。借助RPA技术,可以不用考虑应用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以及业务流程之间的强依赖关系,只需要从业务人员流程操作入手,采用在遗留系统体外增加外挂的方式来解决业务问题,从而避开了原有底层技术的障碍
综合以上4方面困境,可以看到RPA所具有的技术和应用优势,是原有的技术实现和系统实施所不具备的。当然,前面谈到的都是RPA的优点,RPA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用户应用环境强依赖、规则和标准必须完全明确、上线后可能频繁变更等缺点。作为金融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从业者,应该充分了解RPA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是如何在金融企业中应用的,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效果,才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突破传统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局。